到了于禁这个年龄,生死其实不重要了。
尤其是樊城被擒后,于禁的人生就只剩下了将功赎罪。
偏偏这几年时运不济,不仅不能立功,反而还罪上加罪。
守石阳丢石阳,守平春丢平春。
丢石阳的时候还有文聘担主责,丢平春于禁就难辞其咎了。
即便刘封放了于禁,于禁也没脸再返回洛阳了。
反而。
于禁若能如昔日庞德一般慷慨赴死,还有机会让儿子于圭受到善待。
刘封是懂攻心的。
三言两语,就将于禁的亲兵给说服:
不要去想着救于禁的性命,只要于圭还在洛阳,于禁就不可能还有机会活着。
既然于禁为了于圭的性命而不愿降,那么成全于禁的名声且替于圭的未来获得一个承诺,才是于禁的亲兵们应该想的事。
替刘封做事是不忠于曹魏?
不。
这压根沾不上边。
这几个亲兵,不仅久随于禁,平日里还都深受于禁的厚养。
是亲兵,亦是死士。
忠心,只会针对于禁一人。
刘封也没有立即开出条件,只让众人先去休息和思考。
好钢要用在刀刃上。
既然有人要主动求效力,刘封自然不能浪费了。